第(1/3)页 “朕这么问吧,在国家危难时,商人们不愿意捐银子捐物资帮助国家渡过难关,而文臣武将们却是有很多捐助家产、带领子弟抗击。 哪怕是国亡了也会自杀身亡呢?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” 众官员脸色又是一变,额头冷汗都下来了。 哪怕是他们都是正二品的大员,掌控着大明的走向,但此刻听着皇帝的问话依旧心惊无比。 心惊之后则是思考着皇帝的问题。 “陛下,臣以为这是制度性上的问题,科举制度造就了学而优则仕的终身依附关系,官员的功名、俸禄乃至家族荣誉全部系于朝廷, 我们可以说官员是食禄者。俗话说:食君之禄忠君之事,” 第一个出声的依旧是袁可立:“而商人则是通过商业手段获得利润,与朝廷没有深度的捆绑,是食利者。 食利者往往就有唯利是图,趋利避凶,民间有流传‘乱世购田不如藏金,藏金不如通夷’。” “陛下,臣以为有道德上的压力!” 礼部尚书刘宗周出班了: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,一是文官集团的自我规训, 朱熹说‘饿死事小,失节事大’,这种理念通过《朱子家礼》渗透到官僚阶层, 其次则是史书的编纂权掌控在士大夫手中,《宋史·忠义传》记载478名殉国官员,而商人仅收录一例。 常年累月的对商人看不起,以至于就算是商人忠义,也不一定会被记录。 其三则是商人的道德豁免,儒家‘义利之辨’使商人先天背负道德原罪,反而获得行为自由,这一点是官员们无法做到的。 历朝历代国灭后,新朝建立后当地商人出资建立忠烈祠以洗白自己,然后继续做生意,毫无道德上的谴责。” “刘尚书所言极是!” 兵部尚书侯恂出班接过话题: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道德的约束,让官员们处在难以抉择的地步, 新朝若是请他们出来做官,他们做还是不做? 第(1/3)页